生态贵州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
“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之“生态发展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中,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和11个省市重点网站的记者深入贵阳、铜仁、遵义、贵安新区等地采访——
采访团走进梵净山西南的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养鱼基地。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贵州,地处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成员。中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是贵州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5月13日至17日,由中央网信办、生态环境部联合主办,贵州省网信办等11省市网信办联合承办的“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之“生态发展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举行,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和11个省市重点新闻网站的30余名记者编辑组成的采访团沿着铜仁、遵义、贵安新区和贵阳等长江流域沿线城市,走进了贵州4个市州、4个县(区)、8个乡镇、12个村,对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系统建设、乡村治理、海绵城市、湿地保护、水产养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做了深入采访。
“这里的空气是甜的。”光明网记者张琳一到梵净山就发出感慨。
中国青年网记者宋继祥说:“我来自西北,家在昆仑山下,那边植被很少,来到贵州不禁感叹,这里的山都是绿色的!”
“看到这么多与浙江不同的青山绿水,印象十分深刻,回去以后一定让家人朋友也来贵州看看。”浙江新蓝网记者陈佳聿说。
5天时间行程1000多公里,通过实地采访,聆听贵州和长江的故事,见证了贵州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重点发力,书写了欠发达地区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新篇章。
铜仁 梵净山生态保护带来生态红利
铜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的主峰,长江重要支流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翠海茫茫,漫山的苍松翠柏构成无边的秀色,在初夏季节,迸发着勃勃生机。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6000多种物种共生共长。”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邱阳说。在梵净山保护区工作26年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保护工作由难到易的历程。
去年,有饮用水企业想进入梵净山取水,邱阳准备了厚厚的梵净山不能成为取水点的说明材料到市里开会,可会没开多久,这个企业到梵净山取水的议题就被与会者否决了。邱阳充分准备的“说明”也没用得上,“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增强了,我们的工作也好做了”。
最新一组监测评估数据显示,梵净山森林覆盖率已达95%,“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数量750余只,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如黔金丝猴、黑熊、苏门羚羊、珙桐、冷杉等数量有所增加。
在保护下发展,江口县把冷水鱼产业发展作为该县这几年发展绿色产业的重点。
位于梵净山西南面德旺乡净河村的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个个大型养鱼池整齐的排列着,金黄色的三文鱼、几十斤重的中华鲟、嘴巴像鸭子的美国鸭嘴鲟……
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冷水鱼如何能在净河村繁衍生存,“养鱼的水是从梵净山流下来的,冬暖夏凉,特别适合冷水鱼生长。”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章介绍。在对湖南、湖北等地考察后,公司选择在梵净山脚下落户,因为这里有天然流动的活水。
水好,生长出来的鱼肉质鲜美,价值比普通鱼高几倍,一斤中华鲟能卖到12.5元,而三文鱼的价格达到40多元,目前已卖到广西、越南等地,公司年产值1000多万。冷水鱼养殖还带动了当地贫困农户脱贫,“通过土地流转,到公司打工,年终分红等,农户一年的收入能达到3万元。”德旺乡副乡长蒋志国说。
截至2017年,江口县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5000亩,冷水鱼产量达3100吨,年产鲟鱼苗1200余万尾,产值达1.4亿元,农户们都说冷水鱼是梵净山水养出的“黄金鱼”。
记者速记:坚守“绿色本色”,收获“生态红利”,生态环境好起来了,生活水平不能降下去,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采取措施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5月14日,“美丽中国长江行”采访团走进江口县森林保护区梵净山。
5月15日,航拍的余庆县多元文化创意休闲生活方式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哨溪村。
5月16日,记者团走进贵安新区,实地了解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遵义 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山下荷叶田田,山上茶树连连,茶山顶上说丰年,茶海深处蛙声来。记者在遵义市湄潭县云贵山茶旅一体化示范点及翠芽27度景区采访,感受到的绿色给当地村民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初夏季节,郁郁葱葱的茶山上,一个大大的牌子上写着“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当地村民们说,这就是我们想说的,现在变化太大,“茶区变了景区”、“茶山变了金山”、“农民变了老板”……生活越来越好,当然幸福了。
“靠着这片小小的茶叶,我们走上了致富路。”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村民谭仕武很自信地向记者介绍他的茶生意,他种了20亩茶,还办起了茶业加工厂,加工的茶叶销售到江苏、福建等地,每年最少也有十几万的收入,家里已购有两辆汽车,一辆小面包车专门收茶叶,一车小轿车自用。
湄潭通过退耕还林,发展茶叶产业,把原本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变成了绿色的森林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3.59%,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100%。按照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做大做强茶产业这个绿色产业。2017年茶园面积已达60万亩,投产茶园5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2万吨、产值42.71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00亿元。
余庆县小腮镇哨溪村河滨,依山傍水,背靠青山,面对方竹湖,是村子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哨溪村是贫困村,如何脱贫?这里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示范点,怎么把资源变成收益?经过调研,2017年“旅居农家”项目进入哨溪村河滨。采取“公司+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发动农户将闲置的房屋交由贵州飞龙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宾馆化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体验民居的住宿需求。
“公司按每年按每平方米20元的租金租房,平均每户房屋出租户直接受益近3000元。”贵州余庆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李正龙说。除了房屋租金,村民还可以当服务员获得工资。
截至目前,已建成10户精品示范户,打造客房47间,带动群众28户,吸纳群众就业300余人。10月份开业,每年预计可为当地群众和哨溪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6万元。
记者速记:贵州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养生养老等农业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变股民、农民变老板,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农民。
贵阳、贵安新区 绿色生活的城市样本
青青绿水、悠悠青草,清新的空气,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山间,水声、鸟声、虫鸣声,花溪湿地公园正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
作为贵阳市非常宝贵的城市湿地,这里有河流、农田和库塘等多类型湿地,拥有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类。
“花溪湿地公园前身是村寨的耕种地和居住地,经过生态移民后,对这里进行了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定期为河流清淤,建立排污管网。修建山体公园和健身步道,供市民休闲娱乐。”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综合协调部副部长王天丽介绍。
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产品,贵阳市以实施“千园之城”建设为抓手,构建“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城市公园体系,让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拓展了市民亲近自然、运动锻炼、沟通交流的绿色空间。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各类公园942个,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便捷地享受生态产品,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贵安新区则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做好新兴城市规划建设。
湖潮乡车田村是农家乐聚集地,不能因游客多了而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如何做好餐饮的污水处理成了当地政府的必考题。2017年,车田村投入500万元,建起了污水搜集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现在日均可处理污水220吨,满足了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需要。农家乐商家也积极投入资金改造污水处理系统,“环境好了才有游客来嘛。”梧桐雅柱餐饮店的老板徐祖琴说。
在月亮湖,处处体现着高科技环保产品的存在,“透水铺装”“雨水湿地”“生态驳岸”“植草沟”“雨水花园”……一个个新颖的设施,成为了最靓丽的绿色“作品”,形成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天然系统”。
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舒永胜向记者介绍,贵安新区已经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山水之都,田园之城。
记者速记:贵阳建设“千园之城”让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产品,提升了幸福指数。而贵安新区被称为会“呼吸”的城市,正逐步成为西南地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先行的样板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的标杆。(记者 杨静 杨涛)